太极拳:腰为纛,命意源头在腰隙
腰松,是指腰要放松;腰带,是指四肢运动和虚实变化,都要由腰来带动。
太极《十三势行功心解》中说,“腰为纛”。纛者,古代军队里的大旗。大旗处军中统帅所在,系发出号令的地方。这里,喻腰为军队里的大旗,意思是说腰对全身起着统领的作用,是一身的主宰。行兵打仗靠号令指挥,练太极则靠腰的放松和带动。
说腰的放松,还不能单就腰的本身来讲,这是指在放松腰的同时,与之相关的部位,都要相应引起牵连和顺应,否则,腰的放松就会受到影响;因为,太极拳的每个“要领”,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辨证的统一,这正是反映了人体各个部位对全身的辨证联系。所以,并不是谁都想放松腰就能放松腰的。有不少人,他们练了多年太极,却两足无力,下盘不稳,其毛病就在于腰不会放松,不能放松。腰能放松放开,劲就下沉脚底,两足才能有力,“似植地生根”,使下盘稳固;反之,两足无力,下盘不稳,就是由于腰没有放松放开的缘故。
腰带动四肢运动和虚实变化,须有个前提条件——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用力。
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力习惯,是直观反映,直来直去,用脚抬脚,用手动手,这是“外”力。用“外”力练拳,就叫外家拳,而太极拳是“内”家拳,主张用“内”力练拳。“内”力的源动力就在“腰脊”。太极《十三势歌》有云:“命意源头在腰隙”,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——上肢是:腰带肩,肩带肘,肘带腕,腕带手掌达于指尖;下肢是:腰带胯,胯带膝,膝带踝,踝带脚掌达于脚趾。
显然,这同人们日常生活用力习惯相左。因此,要学会掌握用腰带动四肢运动,就必须改变日常习惯用力。人们的日常习惯用力,是后天形成的拙力,传统相沿,已成积习,改变起来较难,这正是学习太极拳的主要难点之一。只有改变了日常的习惯用力,才有可能学会和掌握以腰带动四肢运动,才能逐渐丢掉硬力、僵力,体现出太极拳轻、柔、绵、缠的劲道来。
腰能够带动四肢运动;同时,四肢对腰也不是完全被动的,它也有着协同带领腰动的一面,如两肘和两膝。这就是“以内促外,以外引内,内外合一,形神兼备”的锻炼方法。
腰之所以能够带动四肢运动,是因为腰与两腿相连,臂与胸背相系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腰的概念,实指以腰为主的躯干合力。太极拳首重身法,就是说的躯干合力。即总的虚实所在。太极拳论有云:“步随身换”、“力由脊发”,就是说的身法。
以盘拳架时的松腰来讲——松腰的首要条件是,躯干要正直,只有躯干正直了,腰脊才可能松开;其次,要拔背含胸、垂肘沉肩、沉气丹田。气沉丹田是“沉劲”。有“沉劲”,就须有“顶劲”相称的配合;否则,“松腰”就会形成“松塌”,只有下松,而无上提,上下失去对称对拔的劲势,使躯干的松直受到影响,重心偏移,身体失之平衡。这里,还是身法,说的是腰为一身的主宰地位。